铁道运营技术

访问量:51022

高铁论坛

  • 高速铁路5G通信中的ICI消除与信道估计算法设计

    王敏;

    在5G高速铁路通信场景中,由于列车高速移动引起的多普勒频移,OFDM系统面临子载波间干扰(ICI)的挑战,这严重影响了信道估计的准确性。为了提高信道估计的精度,在传统的二次信道估计算法基础上,融合了ICI消除技术和信道估计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加权并行干扰消除(WPIC)算法。该WPIC算法通过仿真拟合确定的加权因子,对频域信道矩阵内的ICI项进行精准加权处理。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证实了该算法能够显著提升信道估计的精确度。这对于确保5G高速铁路环境中通信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3期 v.31;No.123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南玉铁路无砟轨道工程质量控制

    周铁;

    高铁无砟轨道施工难免会产生各种质量缺陷,分析南玉铁路无砟轨道施工工序、操作工艺、混凝土参数、气候环境影响等,找出缺陷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加强各道工序的控制、严格把关精密测量作业及工具轨排组装、道岔组装等各个关键点的作业细节。经改进后,无砟轨道工程质量缺陷大幅减少,有效提高了南玉铁路无砟轨道工程的整体质量。

    2025年03期 v.31;No.123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铁道运输

  • 既有线钢梁明桥面更换新型HFFP复合桥枕设计方法

    陈诗韵;

    传统木桥枕使用过程中由于长期暴露在复杂环境条件下,常出现腐蚀、开裂等问题,造成枕木强度降低,需要定期维护及更换,既影响运输效率,又增加了运营成本。因此使用高密度连续玻璃纤维增强发泡聚氨酯复合材料桥枕(简称HFFP桥枕)代替传统木枕,HFFP桥枕是一种以发泡聚氨酯为基体材料、连续玻璃纤维为增强材料,辅以添加剂并采用拉挤成型工艺生产而成的一种新型高密度复合材料桥枕,设计使用于既有线钢梁明桥面上,通过统筹考虑平纵断面布置从而确定合理桥枕高度、刻槽深度、刻槽样式的设计方法,可实现工程设计安全、经济、适用的目的。实际应用过程中桥面及线路状态均保持良好。

    2025年03期 v.31;No.123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1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站间安全信息传输系统I/O接口单元设计方案

    茹佐阳;

    基于光通信的站间安全信息传输系统实现了站间安全信息的高效传递,系统中的I/0接口单元设计是关键技术难点。根据国铁集团企业标准的要求,提出了I/O接口单元的设计方案,该方案采用继电接口进行采集和驱动,同时具备驱动继电器回采功能和冗余结构。在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管内进行了试验,该设计方案可以实现站间安全信息的传输,具有应用和推广价值。

    2025年03期 v.31;No.123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机辆供电

  • 便携式高频信号电源检测装置的设计

    欧燕强;张超凡;刘柯;

    针对铁路信号电源设备种类繁多、日常维护测试仪器仪表兼容性差、操作繁琐、效率低下及人工记录易出错等问题,设计了一款便携式高频信号电源检测装置。该装置通过选通电路解决了不同类型电源设备(直流24V/48V/220V/可调、交流220V、交流25Hz)在DL37接口上的电气兼容性问题,集成了万用表、温度测试仪、功率分析仪等仪器功能,开发了基于Windows系统的智能检测软件,将测试数据直观显示、记录、存储并可通过移动网络上传云端。实际应用表明,该装置显著提高了信号电源设备维护测试的便携性、标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了工作效率。

    2025年03期 v.31;No.123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HXD3C机车CI接触器测试装置研制

    王睿;滕诗洋;欧洪彪;李朝勇;

    为进一步优化铁路机务设备维护工作,掌握关键装备自主修技术,推进设备维护向自主化、自动化转变。通过对当前机务CI接触器维护工作内容和特点进行深度分析,研发了一种HXD3C机车CI接触器测试装置。该装置包括便携式工装和地面测试工装各一套,可以满足对CI接触器进行车上排查及地面自主检测维修的需要。其中地面装置由上位机软件和硬件组成,可以进行CI接触器关键参数如吸合电压、吸合时间、断开时间、主触头电阻、辅助联锁电阻的测量,并根据测试需要生成检测报告。该装置的研发为自主检修打下了关键基础,为作业人员在车上实时实地排查设备运行状态提供了条件。

    2025年03期 v.31;No.123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工务工程

  • 基于Deeplabv3+的轨道区域识别算法改进

    徐绍科;周鹏;王翔;

    异物侵入是造成铁路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准确的轨道区域识别是检测异物侵入的前提。传统的图像处理算法是基于轨道图像的边缘特征和直线特征识别图像中的铁轨,然后确定轨道区域,传统方法依赖人工设计特征,在轨道弯折、遮挡、光照变化及雨雪雾等复杂场景下鲁棒性差,易出现边缘断裂、错检漏检,且难以区分轨道与邻近相似纹理区域,从而限制异物检测的准确性与实时性。为提升铁路异物侵入检测的精度与鲁棒性,以Deeplabv3+为基础,引入卷积块注意力模块CBAM,构建轻量化轨道区域语义分割模型,利用ResNet50骨干网络提取多尺度特征,再通过CBAM的通道-空间注意力机制强化边缘与遮挡区域的特征表达,采用迁移学习策略,在自建港口轨道数据集上微调。实验表明,改进模型在弯道、遮挡、低照度等复杂场景下仍具高鲁棒性,且FPS达9.92,满足实时需求。

    2025年03期 v.31;No.123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多元信息智能融合的线路障碍监测报警系统设计

    黄军;

    为解决现有的线路监测系统依靠单一信息难以精准发现线路障碍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具有多目标快速识别、报警距离长、高鲁棒性特点的地质灾害自动监测报警系统。该系统基于雷视一体信息融合技术,通过激光雷达与图像识别算法,配合总体结构优化与专属逻辑设计,并使用创新的数据与软件构架设计而成。经在宝成线测试点上大量的模拟试验,系统准确性高,误报率低,实现了线路障碍自动识别监测和险情报警等功能,保障了线路安全。

    2025年03期 v.31;No.123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基于CPⅢ的高程测量装置设计与试验

    黄振;

    随着车辆运行速度提高,对轨道平顺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构建快捷方便的高程测量方式将能够提升轨道平顺性检测效率。研制基于高速铁路CPⅢ控制网的高程测量装置,设计弹性顶针式滚轮顶紧在钢轨内侧实现轨道内侧定位,主动驱动电机置于钢轨顶部作为动力源实现走行驱动并编码计数,运用激光传感器采集钢轨廓形参数实现装置的主体设计,采用自由测站测量方法进行试验验证,精度小于2mm,表明高程测量装置的测量结果具有良好的精确度和可靠性。

    2025年03期 v.31;No.123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轨道科技

  • 一种便携式车辆门系统故障检修装置设计

    胡继珍;李梦佳;张伟;巩文东;

    地铁车辆门系统定期检修过程中高频率重复开关门和故障检修需消耗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和体力,为改善该情况,设计了一款便携式故障检修装置。该装置采用STM32嵌入式平台作为控制核心,通过设计的信号采集电路,可读取门控器的故障数据、监控车门信号状态、对门控器的输入和输出端口进行电流检测,并能模拟车辆控制信号,控制单门或整列车门打开、关闭。便携式故障检修装置可以帮助检修人员提高故障检修的效率,为车门故障的快速检修提供保障。

    2025年03期 v.31;No.123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0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长沙地铁2号线列车断激活故障分析与优化

    潘瑛;陈全;

    针对长沙地铁2号线列车在正线出现列车断激活的故障,对故障发生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列车断激活主要由于半自动车钩四触点电连接器未可靠连接所致。研究提出将半自动车钩联好继电器的位置从M车移至Tc车并将其所属的3对触点在电路中的连接位置进行重新设置可解决原设计缺陷导致列车断激活的故障。对长沙地铁2号线所有列车进行整改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观察,未再次发生类似故障,显著提高了地铁的运营服务质量,保障了地铁的运营安全。

    2025年03期 v.31;No.123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4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道岔短闪故障处理优化研究

    孙良恒;

    “道岔短闪”是道岔转换不到位时的一种故障现象,在所有道岔故障中发生频率较高。为快速定位道岔出现短闪时的故障原因,对南京地铁道岔短闪标准化故障处理流程进行优化。通过研究道岔故障概念、常见道岔故障现象及道岔故障监测设备,提出对于电气原因导致的故障,处理结束后要重启STEKOP板;更换元器件时可能会造成“道岔长闪”,需要在重启STEKOP板之前进行“挤岔恢复”操作;表示灯位缺失,后续操作均需拔掉防雷等改进流程,并优化了Low机报警信息查看顺序和次数。实践结果表明,新道岔短闪故障处理流程能缩短响应时间、提升处理效率,帮助快速恢复故障。

    2025年03期 v.31;No.123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车载加速度计测速测距优化研究

    张睿兴;

    列车一般采用轮轴型速度传感器测速测距,当发生空转/滑行的情况下,轮轴型速度传感器测量不准确。因此,分析列车运行速度和车位置的计算方法,针对空转/滑行提出了使用加速度计对速度距离计算以及补偿方法,优化列车周期控制速度和走行距离。经实际验证,使用加速度计补偿列车空转/滑行期间的控制速度和距离,可减小测速测距误差,提高列车控车精度。

    2025年03期 v.31;No.123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综合论述

  • 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一单制”情况分析

    滚丽斯;

    为深入评估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一单制”的实施现状与挑战,选取陆海新通道主要节点和代表性线路深入剖析“一单制”的实际操作流程与模式,分析“一单制”相较于传统分段运输模式在效率、成本、便利性等方面的优势与其当前面临的挑战。研究发现,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一单制”的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效,有效提升了多式联运的全程运输效率、增强了贸易便利化水平。然而,其仍面临责任风险界定模糊、规则标准不统一、信息互联互通不畅、金融服务支撑不足等关键瓶颈。据此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加大应用范围、加强宣传推广、完善金融体系等,为深化“一单制”改革、充分发挥陆海新通道战略价值提供决策参考。

    2025年03期 v.31;No.123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9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下载本期数据